筑人才能源池 燃山海栖居梦
——福建霞浦县探索长效机制助力民宿人才发展纪实
□ 耿世谷 陈怀圆
近年来,福建省霞浦县民宿产业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面对民宿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需求,霞浦县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以品牌集聚内外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道路,构筑产才融合发展特色战略优势,打响“霞浦民宿”品牌。
广纳贤才 打造“洼地效应”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供给,霞浦县采取“项目+人才”“外引+招商”“智库+窗口”等方式推进招才引智,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前来发展民宿。
搭架引才平台。建立民宿旅游人才库,覆盖投资开发、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服务运营等全产业链人才需求,引进高端人才和本土人才入库600余名。依托驻外人才工作站举办引才活动30余场,邀请在外人才来霞考察对接超900人次,储备民宿项目近70个。应用各大网络自媒体、OTA平台持续推广霞浦民宿,面向全球招揽民宿经营者、广告人、地产设计师、旅游达人、电商主播等各类人才,形成千名民宿人才集聚小高地。
组建招才队伍。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参与招商峰会等方式招揽民宿人才,成功引进苏州、温州、福州等客商来霞浦发展精品民宿。充分发挥柔性引智效应,成功引进经营管理、市场开发、会展策划等专业型、高层次人才300余人。积极配合做好民宿项目对接工作,先后帮助民宿人才对接本地企业和项目40余个,持续接引有情怀、有实力的优质民宿企业入驻。
推进借才引智。成立全市首个民宿行业协会,不定期组织开展区域间行业交流座谈会、沙龙等活动;邀请中国社科院学者戴学锋等专家人才来霞开展旅游调研和举办专题讲座,为民宿产业发展出谋献策;建立民宿企业与旅游高校在就业实践、产学对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每年组织旅游高校输送民宿实习生200余人。
优化机制 打造“绿色生态”
近年来,霞浦县坚持党建引领护航人才发展,保障政策要素供给,营造良性发展环境,持续提升引才留才质效。
健全行业监管体系。成立乡村民宿发展协调小组,制定出台《扶持乡村民宿发展实施意见》《乡村民宿办理流程规定》和《霞浦县乡村民宿等级评定细则》。2020年3月重新修订的《霞浦县民宿管理暂行规定》,引导民宿业主从房屋质量、消防安全、卫生环保、治安监管等方面逐渐完善规范管理。目前,已有20多家民宿获得统一发放的“霞浦民宿经营”牌照,草木人、拾间海等民宿入选星级经营单位。
发挥党管人才优势。制定《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制度》,建立领导挂钩人才“四个一”服务机制,定期联系人才听取意见建议以及解决难点问题。成立民宿联合党支部,探索出“1+1+N”(建强一个组织堡垒、汇聚一批民宿人才、N种发展模式)的“民宿+”发展模式,为民宿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制定党员挂钩民宿企业机制,为人才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完善激励机制。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鼓励返乡本土企业、城乡居民、返乡人员等兴建民宿,其中返乡青年人才民宿项目可优先享受人才创业和产业扶持资助;将“民宿人才”纳入乡土人才队伍,着力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出台《霞浦县文体和旅游局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工作方案》,为民宿旅游行业专技人才职称评聘提供制度保障。
产才互融 打造“活力引擎”
探索多重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霞浦县在推进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引导差异化经营,构筑产才协同发展的特色战略竞争优势。
产才互联,依托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动能。积极发挥霞浦滨海旅游、滩涂摄影、历史文化等三大优势,形成全县5个特色“民宿村”,有效发挥产业和人才的集群效应,直接带动岗位就业近2万人。截至目前,霞浦县共有各类乡村民宿(客栈)400多家,总投资超2亿元,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产才互动,依托产业需求加速人才培养。建设以民宿为主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构建衍生亲子、生态农业、高端休闲体验、摄影基地等民宿旅游文化产业链,把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型、服务型、技能型、贸易型等关联度、契合度高的人才需求统筹考虑,建立民宿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霞浦县职业中专和精艺职业培训学校提升人才职业技能,先后组织50余场培训,参训人员超1200人次;委托县旅游协会,每季度定期开展民宿管家培训活动,近3年培训超600人次。
产才互促,依托产业平台共建人才生态。霞浦县通过实施“摄影+民宿”发展模式和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先后吸引100多家民宿近千名人才在摄影点周边地区落脚,年接待摄影游客近20万人次。探索“民宿+艺术”“民宿+民俗”等文旅融合发展方式,积极引导民宿人才精准定位、差异化经营,打造出精品化、个性化的霞浦民宿品牌。目前,霞浦县共有3家民宿企业通过省乡村旅游星级经营单位评定,入选福建民宿品牌,其中“拾间海”民宿荣获“中国最具个性品牌民宿”称号。2020年,霞浦县荣获“中国最值得投资民宿区域”“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称号。
(作者单位:霞浦县委组织部)
来源: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