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现有大大小小民宿(家庭旅馆)逾千家(2014年6月登记在册的906家)。然而,这逾千家的民宿绝大多数是“黑户”。此前,本报对厦门民宿业的这一困境给予了关注和报道。
今年“两会”,“厦门民宿”成为一个热点,备受关注。如何给这些民宿“正名”,让他们“有证可依”?昨天,导报记者邀请部分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专家等,一起走进本期的“两会议事厅”,讨论对策。
厦门逾千家民宿拥有客房数超过1.5万间,按照全年平均60%住房率、每人平均消费200元计算,该产业在厦门的年产值可达15亿元。据估算,当前整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达5万人以上,并带动相关购物娱乐餐饮消费。 然而,厦门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的缺位使得该产业处于泛滥和无序发展状态,最直观的体现在民宿业大多为无证经营。 比如,鼓浪屿有住宿场所350家,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仅150家,无证的200家;曾厝垵文创村民宿310家,这些民宿大多数都已取得营业执照,但民宿登记证还在申请中,尚无明确结果;黄厝27家、塔头26家无证。 根据调查,导致无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政策原因导致民宿审批终止、行业审批参照酒店难以执行、房屋改造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发证。 “自发发展多年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经营条件的先天不足,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产生负面影响。”民建厦门市委有关人士说。 比如,历史风貌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部分建筑的外观、色调等被改得面目全非,装修破坏原本的建筑格局影响结构安全。市消防支队的调查数据显示,曾厝垵家庭民宿产权面积4.36万平方米,仅占实际使用面积的54%,产权层数为实际层数的61%,受经济利益驱使,违章建设乱象突出。 部分民宿集中区域的供电、排污等公共市政设施建设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游客数量上升,民宿生活污水直排大海、周边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给市容市貌、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造成负面影响。 更为常见的是,家庭民宿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纠纷多发,由于无证经营,家庭民宿面临被执法部门查处、被迫歇业的风险,造成提前预订的游客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入住,不得不临时更换住处。 民盟厦门市委建议,明确厦门民宿产业的定位,并借鉴台湾等民宿产业先行地区的经验,结合《厦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民宿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在发展上,要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和承接性,避免出现类似鼓浪屿民宿的尴尬问题。 同时,建议明确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并确定牵头协调部门,及时跟进监管,强化对现有民宿在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社会责任。“鉴于曾厝垵文创村老房子较多为木质结构等实际情况,建议厦门消防部门尽快组织力量,就人流密集地带的民宿消防安全情况进行排查,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安全应急疏散方案。”民盟厦门市委有关人士说。 民建厦门市委则建议,要科学界定旅游民宿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民宿经营选址,不得违反消防安全、水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规定,民宿不得设置于建筑物的地下楼层。《厦门市鼓浪屿家庭旅馆管理办法》对家庭旅馆经营场所也给出了明确的“必要条件”。比如,营业楼层在三层以下,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客房数不超过25间;床位数不超过50个(宽1.8米以上的大床计为2个床位);单床位的客房内实际使用面积应在7平方米以上等。 宁军(曾厝垵文创会理事长): 设定行业准入标准,为民宿业“正名”,才会使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并提出6方面、26条具体措施,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这主要是针对散客化自由行发展趋势下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新要求,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在此背景下,厦门的民宿业已经走到了必须规范引导有序发展的新时期。”宁军认为,对于家庭旅馆的尴尬“身份”,厦门可以将鼓浪屿家庭旅馆的管理办法推广到全市,设定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出台民宿的法律界定及行业规范,早日让家庭旅馆“身份”合法化、规范化。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消除安全、诚信、经营、卫生等方面的隐患。嘉宾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