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到特别庆幸的是,泉州还保存着6.7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其街巷房舍还保持着古老的格局、机理与风貌。不少老街区居民充实、业态丰富、生活完整,是存活下来的很有活力的中国传统城市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活的历史遗存。”在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书磊如是说。
但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年市两会,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老城区保护”发声,呼吁“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
近两年,泉州新门街区整合具有闽南文化风格的330间店铺资源,启动新门街业态转型升级工作。经团队努力,现新门街区转型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列入2014、2015年度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获评2015年“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2014年“福建省旅游特色街区”、“泉州市文化金融示范点”及“泉州市第五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并被纳入鲤城区“古城复兴计划”子项目。 民革泉州市委建议,将新门街项目纳入“海丝”建设的整体框架,在项目立项、建设、管理、服务、宣传等方面进行全盘布局,把新门街并入到2016年全年活动大盘,统一包装、宣传、推广。立足整体大规划,结合笋浯金山片区改造,利用街区周边独有的甲第巷、南音、梨园、水系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新门街区打造成泉州首条文旅步行街。将南音广场纳入新门旅游文化公司统一管理。该广场是新门街唯一配套的市民广场,现在成了固定的停车收费场所,繁荣街区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以增加片区的活动氛围。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发展民宿对于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全方位展示泉州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 市政协委员张锡坤建议尽快制定泉州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划定区域,明确特色,指导和引导本地居民及外来投资者规范有序建设民宿,形成民宿产业带。由省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牵头,制订符合民宿业发展实际的准入门槛和审批办法,设置相关达标要求的政策,对符合达标要求的民宿发放证件,以保证其合法经营。加大资金投入,对合法的民宿经营户按经营规模和硬件条件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文化氛围浓厚、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补助;帮助民宿拓展融资渠道,为民宿起步提供助力;发挥政府的招商引资平台作用,加强与民宿知名企业对接,引进资金及先进的营销策划经验,进行专业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大对民宿集中区周边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景观绿地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民宿集中区周边资源的整合,延伸民宿产业链。 市人大代表林顺清建议,成立古城保护基金,加大政策、规划落实力度,分片区、分路段推进古城保护提升工作。 市人大代表陈建通建议,可借鉴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经验,由市里牵头,多方筹措资金合力打造。 市政协委员傅培聪建议,进一步整治西街上的违章建筑,适当补种一些藤类植物,从而增加西街的色彩等美观度。也可以在那些老房子边上,屋前屋后与屋顶增添绿化面,多种一些泉州传统植物三角梅及许多游客慕名“刺桐城”而来的刺桐树等。让古早味与传统花树互相映衬,充分体现西街的闽南气息,让西街以更加优美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市政协委员吴金球建议,文化宫、府文庙可设置200多个便民摊位,既解决200余人就业岗位,也能有效化解老城区占道经营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