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沙坡尾:老渔港孵化新文创
发布者:台海杂志:卢燕    发布时间:2016-12-26 09:49:52    点击次数:2733

图/台赛摄影师 柳涛

       蜕变中的沙坡尾,老文化与新思潮在这里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年轻,时尚,创意,艺术,很难让人不爱上这里。


       沙坡尾,老厦门人心中真正的厦门港,年轻人心中的文艺圣地。


       一直以来,老厦门人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厦门港中最有灵气的当属沙坡尾。它是厦门闹市里唯一的避风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早期的厦门港是一处月牙型的海湾,沙滩连片,故有玉沙坡美称。几百年来,这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厦门港人的生息。

       沙波尾的面孔几经变换,昔日老渔村,已为文艺圣地。图/台赛摄影师 林国彰


       过去,这里的居民以讨海营生,被称作疍民。疍民,沿海、沿江以海为生、漂泊不定的水上部落,他们是“水上吉普赛”“海上自由民”,在厦门又有“北头仔”“南仔头”“全家乐”“虎网仔”“五帆”的别称,渔业盛极一时,更书写了一段接一段厦门港口变迁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将厦门推向世界。


       根据资料记载, 1922年,丹麦裔船长乔治·沃德与中国籍妻子阿玉在玉沙坡建造了一艘21米长的木帆船厦门号,然后带上9岁的儿子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造就一次轰动西方世界的伟大航行。1987年至2001年,沙坡尾还作为台湾渔轮停泊点,共有5000余艘次的台湾船舶、20000余人次的台胞经停靠沙坡尾避风坞修船、避风、补给、劳务和旅游探亲,创汇逾千万美元,在两岸经济交流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冷冻厂、渔具厂、水产加工厂、造船厂、造帆厂……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围绕着避风坞周边铺展开来。最辉煌时,沙坡尾渔港年产量达到3.5万吨,下海渔民达到5000人。

旧式理发店。图/台赛摄影师 郑石明


       渔具店老板,祖辈都是疍民,他也有近20年的讨海经历,一直到1990年才上岸。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天傍晚六点以后,随着渔人返航,沙坡尾热闹非常,居民面海的后门通道会飘出酱油水杂鱼的香味,和海水腥味混杂在一起。有些人家干脆把饭桌摆在堤路上,一家人其乐融融,让路人觉得突兀。而渔民则干脆就在船上煮饭,岸上船上四处飘香。


       说起过去的渔民生活,渔具店老板甚为怀念。由于割舍不下,上岸后,他经营起了渔具店,卖渔网、钓鱼竿、网线等。但随着渔民慢慢上岸后,这几年渔具店经营苟延残喘,用他的话来说,现在处于赔钱状态,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只希望能留住沙坡尾多一点海港文化,留住过去的一丝古意。

百年历史的杂货店。图/台赛摄影师 张咏捷


       随着城市的进化、产业的升级,盛极一时的渔业黯然淡出历史舞台,沙坡尾的老渔民们大多收网上岸、另谋营生。旧时光景,唯有透过沙坡尾工作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想象而生。


       如今,在沙坡尾,像渔具店老板这样扎根于此的老居民并不多,偶然邂逅的陈建铭百年老式理发店、阮金宝的杂货店,是一大惊喜。竹编的婴儿摇篮、畚箕、竹椅等各种市面上已难觅踪影的“宝贝”,阮金宝店里都有卖,他告诉记者,这店已有上百年历史了,还有好多叫不出名的瓶瓶罐罐,除了老顾客光顾外,这里也成了旅客寻宝、探奇、怀旧所在。他自豪地说,“像他这样的店,现在厦门很难找到第二家了。”

沿袭古早味的咖啡店,粗旧墙面的细装饰别有一番韵味。图/台赛摄影师 林世泽


       有多少容颜老去,就有多少故事掩埋其中。夕阳下,但见歇坐在岸边的老渔民独自抽烟解闷,从老人爬满纹的脸颊上可以隐约读出昔日厦门港渔船满载而归时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的热闹景象。而这些渔人的孤独背影,也成了我们从城市的今生眺望其前世最生动的窗门。


       沙波尾的面孔几经变换,昔日老渔村,已为文艺圣地。中华儿女美术馆、798时代空间、艺术西区以及各种主题的咖啡馆、餐厅。每周末的沙坡尾市集、不定期举办的展览、沙龙、艺术节,热闹却不喧嚷。老文化与新思潮在这里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年轻,时尚,创意,艺术,很难让人不爱上这里。

车间变身酒吧。图/台赛摄影师 林世泽


       而文化气息浓厚、保留自己本色的沙坡尾,是海内外文化业者、咖啡人到此的诱因。来自台湾高雄的单小姐便是其中一位,她坦言,为了开咖啡店,她走了不少厦门地方,最终决定将9果落户沙坡尾,看中的就是依存的本真、未因商业化而流失自己的风貌。


       沙坡尾海洋渔港文化底蕴深厚,有疍民文化,手作文化,传统宗教宫庙文化,同时还叠加着传统习俗、知识、集体记忆等,是珍贵的“复合型都市文化遗产”。


       如今,这些信仰习俗仍然在沙坡尾沿袭下来,丰富在地的文化元素。据沙坡尾提升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世标介绍,一直以来,沙坡尾一带盛行王爷信仰。以往,渔民下海前都要前往龙珠殿,也称钓艚王宫,祭拜这一守护神。


       坐落于大学路100号的龙珠殿是沙坡尾的主要宫殿,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41.8平方米,有前后两进,是厦门岛内规模最大的王爷庙,供奉池王爷。“文革”期间,这一带的王爷庙和其他所有庙宇一样,通通荡涤无遗,龙珠殿和神像也不例外。其时,龙珠殿的毡童阮过水夜里撑着船偷渡到台湾金门。在那里建了一座“厦门龙珠殿”,延续厦门港香火。80年代末,阮过水远渡而归,池王爷的神像也从台湾,历经香港,偷偷地被运回沙坡尾。

每周末举办沙坡尾市集、不定期举办的展览、沙龙、艺术节,热闹却不喧嚷。图/台赛摄影师 林国彰


       据张世标介绍,这里的渔民船户对王爷尤其虔信。每逢瘟疫流行,为了消灾,祈求安福,就要建王醮,送王船,毕恭毕敬地把承载王爷的王船放入大海,让王爷送瘟神厉疫远离家乡。沙坡尾社区主任郭东白特别提到,当地渔家的“送王船”习俗,还糅合了王爷(郑成功)信仰,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和渔发利市。这一习俗在“文革”期间中断,1995年,在厦台人民倡议下,重新恢复三年一次的活动,规模一次比一次盛大热闹,成为闽台同根同源的重要例证。


       其中,郭东白还提到了田头妈,他坦言,这是沙坡尾比较有渔业特色的民间信仰。过去渔民出海捕鱼时,如果碰见死尸或尸骨,会立即停止打鱼,用红布把船的“龙眼”蒙住,将死尸或尸骨运回岸上。其他船看见该船都要用红布蒙住“龙眼”,侧身避开。渔民将打捞上来的尸体和尸骨送往田头妈,交由田头妈处理并对死者祭拜。因此,田头妈在民间成为阴庙,属于鬼的传统,它的功能类似于慈善机构。


       事实上,伴随渔业兴起 这里林立着与航海、渔业有关的民间信仰宫庙,即使繁华不再,但经年累月保存下来的民俗信仰被很好地沿袭下来,成为人们怀旧的载体。

(本文转载自台海杂志,作者:卢燕,若涉及版权问题,可在微信公众号对话框联系我们删除,也可致电:0592-2515798)

 投稿有奖  


  现在您可通过【259350@qq.com】向小编投稿,分享您的游记或感触,一经采用,我们将为您送上文艺大礼包一份。

责任编辑:小青

  • 最新资讯
  • 招聘义工
  • 二手专栏
  • 民宿转让
  • 民宿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