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海西晨报 | 一场神仙会共谋沙坡尾美好将来
发布者:海西晨报:苏璟娴    发布时间:2016-12-27 10:05:08    点击次数:2772

  如今的沙坡尾避风坞一片宁静,曾撤出的渔船将有望回归。如何回归?回归之后有何用处?谁来管理?带着这些问题,12月6日,来自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自媒体人、文史专家以及厦港片区的居民齐聚一堂,在“沙坡尾的第101种可能”研讨会上,各抒己见。


  围绕沙坡尾渔船回归策划方案和未来发展愿景,各界人士最终归类出众人最关注的6个问题。这些建议将为沙坡尾共同缔造工作坊规划设计提供很好的依据,从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专家] 老厂房改造为展馆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曾参与过多个老城改造项目,对于沙坡尾,他表示,回归渔船并非摆设,而是公众的寄托。
  此前,李郇在沙坡尾考察多时,见识到其建筑、色彩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于是从多角度分析了沙坡尾的特征,提出了沙坡尾未来作为海港文化活态展览区的发展愿景。“可考虑利用老厂房进行改造,打造海港文化博物馆,与水上博物馆、亲水平台等相结合。”李郇提议,沙坡尾的传承,应以渔船为载体,传承渔港文化,通过渔船增强公众对沙坡尾的地域认同。
  此外,李郇希望建立沙坡尾渔民协会、商家联盟等,能够让每个人在沙坡尾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居民] 渔民化身“解说员”

  一场开放式的沙龙,让十余名厦港老居民聚在一起喝茶话
仙,聊聊曾经的讨海生活。

  来自鸿山社区的余龙发是一位老船长,12岁时就出海捕鱼,对延绳钓十分熟悉。为何希望渔船回归沙坡尾?他借用了当下十分时髦的一句话———“不忘初心”。余龙发说,沙坡尾的改造提升是历史的使命,但不能让传统消失,成为过去。

  “如果建博物馆,单纯靠几张老照片是没有说服力的。”余龙发认为,可考虑让老渔民向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进行讲解,“提供一个舒畅的游览环境,讲讲过去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渔港。”

  文史专家陈复授教授亦是厦港居民,他建议抢救、保护有文化内涵、有纪念意义的地名,激活地名文化。


  

        [自媒体] 建立闽南非遗传承基地

  “每次来到沙坡尾,闻到鱼腥味,就像回到家。”商家代表陈先生把沙坡尾打上了“家”的符号。

  市民陈花现与来自金门大学的林老师,以及很多热心人士自发组成了一个团队,开设了一个专注于沙坡尾发展的微信公众号。他们花费约一年时间走访渔民、文史专家,查阅大量资料,才规划出一个“厦港闽南海洋文化生态重点保护区”的建议。

  林老师介绍,沙坡尾现存的多元闽南文化生态与城市复合文化遗产价值,是如今厦门转型过程中留下的渔业生产文化,值得珍视。陈花现与林老师的团队,将沙坡尾避风坞定位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而配合海事博物馆等海洋文化展示空间进行规划。
  (新媒体编辑:苏璟娴)

(本文转载自海西晨报,作者:苏璟娴,若涉及版权问题,可在微信公众号对话框联系我们删除,也可致电:0592-2515798)

 投稿有奖  


  现在您可通过【259350@qq.com】向小编投稿,分享您的游记或感触,一经采用,我们将为您送上文艺大礼包一份。

责任编辑:小青

  • 最新资讯
  • 招聘义工
  • 二手专栏
  • 民宿转让
  • 民宿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