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烙饼
今早从泉州直奔坂仔镇,行程近200公里。下了高速,跟随镇政府车辆爬石起山,海拔有1106米,山高路陡,车开起来胆战心惊。路道两旁,种植不少柚子树,从窗户望远,漫山遍野的柚子树如海浪席卷漫溯。每每遇到90度急转弯处,那些低矮的柚子树,看起来弱不经风,也至少让很少走山路的我们得到些许慰藉和心安。
平和种柚子,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90年代大部分村民就已在柚子上实现发家致富,追随者甚众。1998.11.06,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大大,就来到平和坂仔镇西坑村调研,他对西坑村的发展做出了至今看来仍未落伍的几点指示。几句话点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要旨,对其他类似乡村的转型发展也具备现实意义。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19年前习大大就已告诫乡村要重视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现在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发展最核心的还是产业,产业是灵魂,没有产业只有建筑是行尸走兽;发展红色旅游,革命老区的红色遗产是开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革命先辈的故事结合历史人文能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党建引领,各级党委政府均应从政策、资金、产业上去扶持,基层党组织发挥群众领头羊作用;乡村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五句话,简明扼要,打通了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关节。
头头合道因号普门,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圆通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明万历年间香火鼎盛,后被焚毁,遗址犹在,临时搭建的小庙蓬,才让菩萨不至于淋雨。当地政府已在发动社会各界重建圆通庙。庙堂虽小容得下普罗众生,道场荒芜潜心修世事无常。
午饭在山顶的一个农家院,一碗猪油炒饭两锅清汤。简单质朴,每个人都食欲大增,吃得个碗底朝天。
猪油饭是我少年时最爱。早餐若吃上一碗猪油饭,一天都有好心情。昨夜的剩饭,盛放在碗橱里,第二天早上拿出来,一开始在铁锅底放点猪油、盐巴,烧热之后,再放些葱,有时也会加料放个鸡蛋;再过一分钟不到,把冷饭放进去加热爆炒。没多久,黄灿灿油亮亮谷粒感的炒饭就放在面前,在我的记忆中,这炒饭好过所有的美味佳肴。每逢中学的期末考、中考等重要考试,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总回答猪油炒饭。
吃了父亲的猪油炒饭,考试发挥也特别好,平常可能10多名,重要考试总是能进入前几名。猪油饭给我的感觉,是逢考必胜的神器。父亲与我的默契,猪油饭算一个。
这次在坂仔镇山顶吃的猪油饭,和我家乡的不大一样。猪油与炒饭是分开的,食客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饭里加的料也更加丰富,有红萝卜、瘦肉、芋头,为了增加香味,大厨还会铁锅的锅巴打碎揉入,吃起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一火两清”之一的淮山排骨汤,厚白淮山,土猪肉,清炖,与猪油饭互补叠味,而另外一清竹笋汤,更是将猪油饭的腻、油融化无形,肠胃清爽,精神焕发。
西坑村是平和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之一,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盖起了37栋别墅,风光无限。如今也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问题。产业单一、生态种植、基础设施、文旅产品等方面的问题,当地政府试图通过引进智囊团、启动文旅规划去营造一个全新活化的乡村。我个人建议将红色旅游融入文化和生态,从立面、路面、店面改造入手,社会、政府、群众多元共治,开发西坑村海拔1106生态旅游区。
“1106”是西坑石起山的最高峰海拔高度,也是一个红色线路、一个生态环境文化旅游景区、一个旅游生态圈、六个一旅游产品体系的规划思路,还是习大大19981106来西坑村的日子。如果建好了,可以向十九大献礼,还可在习大大考察西坑二十周年时邀请再回来看看。
凡事知足心常乐,谦虚待人品自高。来到林语堂故居,一代文豪灿烂的一生尝尽人间况味。出生基督教家庭,受乐天派的父亲影响,自小受中西学,但个性倔强特立独行,自行剪了辫子学西洋;后来为了遮住瑕疵,在拍全家福时只能在头上裹个布帽。
与鲁迅、张大千、徐悲鸿为伍;抗日演讲铿锵气概;晚年居台北,思乡之情最深沉。
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
他对家乡的赞美最朴素直接: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
不忘本,思农家,家乡神秘的山时常在梦中相见,他认为一生的成就和豁达全靠那一方山水滋养。
林语堂是平和坂仔镇的文化标签,开发刚刚开始,山水生态放眼开去,或许不足为奇,但那颗红心的柚子和被林语堂赋灵的山水田园将回馈村民不错的未来。
一言以蔽之,坂仔镇的开发基调是撸起袖子、剥开柚子、挖掘语堂的文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