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烙饼
“行千山万水,唯独陷于她的温柔。”嗨亚。
像一首诗,千山万水漂洋过海,一路繁花似锦,一路红红绿绿,唯独我只愿埋藏在您的温柔乡。
这是嗨亚在公众号中发布《嗨 厦门》沙坡尾个人画展时写的一句话。
一、轻盈的意象
从嗨亚在LOFTER个人网页上,2012年至今不同时期发布的作品大都温柔得透彻,干净地利落,没有喧嚣,没有杂质,唯美安静。轻盈地踩在荷叶上的猫咪,画面露出轻和静,两个纸飞机向左右上角飞去,也是轻盈飘忽。他的画是他的世界,专注,心无旁骛,是由内往外的静谧。
双子塔在他的笔下,像两根直立的画笔可随意拨弄,没有了现实中的阳刚突兀。
沙坡尾避风坞中的渔船,静卧于古老的港口,深蓝色与海的颜色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曾厝垵圣妈宫戏台上的歌仔戏,咿咿呀呀,外地游客听不懂,却愿意坐在石椅上和着海浪轻拍听那汉唐古韵;软语小调之后,烦劳忧愁以及浮躁都乘海风飘散。
避风坞岸边,居民晾晒床单被罩和各种款式的衣服,细绳悬着的是生活、体面和希望。一台面包车停在避风坞,现在的渔人码头,门开着,里面是各式各样的创意玩意儿,象征着沙坡尾开始驶入商业的快车道。船头上冷静高傲地站立的白鹭,身体的颜色似乎从远处的满屏灰白中跳脱而来。
二、你的曾厝垵
去,你的曾厝垵。
2009年,从西安美院毕业的嗨亚只身来到厦门。
从小出生在宁德山区的嗨亚,向往海,对厦门也有特别的向往。
当时他有个哥们在厦门玩“隅门视觉”,这个哥们就是他刚到厦门要投奔的人。
“隅门就是偏东南之一隅的意思。”他担心发音不准我们听不明白,进一步解释道。
刚到厦门,他住在鼓浪屿。
很快,他来到了曾厝垵这个城中村。城中村一如他的作品一样温柔可亲,200-350元各种“档次”的月租房足以给到刚来厦门奋斗的年轻人生活下去的温暖。有的时候,一座城市的文明和温情就展现在城中村里,而不是飞机场、动车站、景区这些地方。
还好,曾厝垵待其以温柔,他也创作了20几幅渔村作品。
第一次到曾厝垵,他晚上10点多钟去那片安静的海游泳,累了就睡在一栋房屋的三楼阳台上以星空为被,以月亮为守护神,以星光为小夜灯。
想睡到自然醒吗?
早上六七点钟的阳光就会把你刺醒,新的一天,年轻人该工作养活自己了。每一晚睡觉都在做梦,每一天醒来都是在织梦。破旧的城中村,每个屋檐下都有各种梦在生长。
嗨亚住的房子是一家叫“喜堂”民宿的前身。房东待人不错,开车载着他去工商银行取钱交了第一季度房租。房子算品质比较高的,每月350元一间,有独立洗手间、热水器。这对住在城中村的很多娃儿来说已经算不错的窝了。他至今对房东仍存感激之心。
就这样住了一年半。
“**姐,你不会要把我赶出去吧?”嗨亚开玩笑说。
“你住在这里呀!?”曾厝垵最早做民宿的一位小姐姐问到。
“来看看能不能做民宿?”房东不经意地搭话。
几句短暂的对话,没错就,嗨亚将工作室搬到了上李。
他没有怪任何人,有些东西改变不了,只能去适应。
那段时间是美好的,记忆里是海边的游泳,从渔民手中买的杂鱼虾蟹简单白灼就可清甜入口。也不是每次都能吃得起小海鲜,他印象最深的是,连续吃泡面一个月,那种滋味只有过来人才能回味。
画画的手艺活要感谢西美,靠着手中接来的零零散散的活儿熬了几年。他不埋怨那段日子,即便现在日子好过许多,也不会画一幅画《感谢贫穷》。一位画家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一些煎熬,每一次面对穷困的态度,觉得他画面的格局和境界。
“物质可以贫困,但精神可以富足。”嗨亚说。
其实他是内向的人,不大善于沟通。
有一次接了个某汽车品牌的活儿,800元,相当于两个月的房租。
客户让他,他就爽快地接活了。沟通不够,客户让他修改了七八次。
他直接撂了摊子。我觉得当时的心态,可能是觉得艺术被商业裹挟了,让他很不快乐,也不被尊重。
一直到现在,身边的人想要买这个牌子的汽车,他都心存芥蒂。
三、嗨,厦门,我来了
每一位游客,每一位新居民,来到这里,或许都会“嗨,厦门,我来了”。
在游客的心目中,我睡服厦门。
在吃货的眼中,我吃遍厦门。
在作家的笔下,我写出厦门的腔调。
在嗨亚这样的年轻画家心中,他勾勒出鼓浪屿、沙坡尾、曾厝垵、厦门大学、中山路宁静轻盈的童话世界。
他在西美学的是环境艺术专业,画起厦门的景区来说,透视、构图以及建筑细节都拿手得很。
有人说,他艺考时专业水准名列全国前茅,达到央美的要求,但每年学费太高,他舍不得学习画画的西安的学长学姐们,被接纳的情感是他留在西安的决定因素。
回忆起西安的几年大学时光,是美好的,也充满冬天灰蒙蒙的煤味。
2014年,他正式转型为插画师。
他画出当时鼓浪屿细节最丰富的手绘地图。
他将中山路的骑楼永远留在美好记忆中。
他抢救了沙坡尾避风坞最后的诗意。
他感谢海的馈赠和无私,就如艺术的无界和容纳。
他饱含着对厦门的爱,一个人、一台相机和一瓶水,一双脚采风了大街小巷。
他以纯粹对待艺术,一笔一画地勾勒出充满想象力、一片静美的宫崎骏梦幻鹭岛。
沙坡尾画展是“《嗨 厦门》”的第一站。
金色的九月,《嗨 厦门》,去,你的曾厝垵。
责任编辑:蒋俊萍